“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黄河绵延50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与此同时,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黄河水害犹如利剑高悬头顶,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严峻的现实警醒我们:在静享黄河岁岁安澜的同时,切不可高枕无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在这种背景下,编制规划纲要对推动沿黄九省(区)合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规划纲要的编制有助于沿黄地区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黄河治理不是一地一段一岸的事情,而是全流域治理工程。规划纲要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推动黄河流域系统治理、协调治理,推进沿黄地区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治污合力。各地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规划纲要的编制有助于沿黄地区加强重大问题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一些重难点问题已经成为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集中力量加以破解。规划纲要的编制有助于推动群策群力,针对这些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
规划纲要的编制有助于沿黄地区在黄河治理和保护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我国在河流治理中,已经形成河长制湖长制等创新做法,通过压实责任、强化措施,使整治工作落地见效;在流域协同治理中,也已摸索出统一监测、统一执法及流域生态补偿等联防联控协作机制。规划纲要的编制有利于沿黄地区依据黄河流域的特性,结合保护和发展的需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擦亮生态环境底色。
规划纲要的编制有助于沿黄地区齐心协力、共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各地具备不同的优势,也都存在一定的制约。编制规划纲要有助于推动这些地方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城市定位、产业布局、资源和技术优势等,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格局,从而避免发展方式上的“一刀切”和产业选择上的“一边倒”,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目前,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第一批试点地区现场排查工作已经启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做好流域系统保护和治理的第一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把摸清底数实情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好抓实,确保质量。
大河高歌东赴海,万仞嵩岳立天中。唯有举全域之力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才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才能使九曲黄河奔腾向前、永不停息,才能使母亲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